南方教研大讲堂第52场:注重数学概念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成果展示
325950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一、活动主题注重数学概念教学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成果展示二、活动简介针对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学生“懂而不会”的现象,江门市自2012年开始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四阶段、三注重”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该研究剖析了概念教学中所存在的注重灌输、忽视过程和忽略联系等现实问题,积极探索让学生数学概念学习“既懂又会”的有效途径,旨在帮助学生实现从“听懂”(意义建构)境界到“会做”(能力生成)境界的跨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该研究成果获得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本场活动以“注重数学概念教学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活动形式有主题报告、课例展示、教研沙龙、专家视点等,结合新课程实施要求,从理念、模式、案例等方面,对一线教师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理念引领,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教学案例,加深教师对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解,在应用与推广方面提供良好的实践参照,有助于改变数学概念教学状况,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活动内容(一)专题报告(二)课例展示(三)教研沙龙(四)专家视点(五)活动总结四、活动时间2022年9月23日14:30-17:30五、活动地点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八楼学术报告厅六、指导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七、主办单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八、支持单位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江门)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汕尾)广东省丁玉华名教师工作室广东省林焕好名教师工作室九、活动平台中国教研网、触电新闻、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教育Plus、广东教育研究、粤教研、广东教育传媒、中国移动和教育、粤教翔云十、疫情防控要求(一)须明确14天内无前往过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二)要接受体温检测和粤(穗)康码检查,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三)要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措施,按规定做好手部卫生措施。(四)参与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立即报告会场负责人,并及时按规定到定点医院就医。十一、活动议程十二、专家简介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成员。主要成果有“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实践模式——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曾文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首批“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在《教育研究》和《课程•教材•教法》等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等转载20余篇,另有多篇论文被SSCI收录。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鲍银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广东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专著有《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理念与策略》和《小学数学教师MPCK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丁玉华,江门市教育研究院教研员,教育部中小学领航名师,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国培专家,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连任四届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项目负责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韩山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兼职教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培训专家,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导师,江门市一级高层次人才。主持研究成果2项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61篇,出版5部著作和4册导学案。“学习强国”平台曾2次刊登其教育思想。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林焕好,汕尾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国家级学科骨干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广东嘉应学院兼职教授,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18-2020年,2021-2023年),广东省新一轮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名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首批小学数学教研基地项目负责人,广东省范远波培训专家工作室核心成员,广东教育学会小数会常务理事,汕尾教育学会小数会常务理事。汕尾市、区两级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广东省教育学会“优秀工作者”、汕尾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主持包括省“十三五”重点课题在内的5个省级课题和多个市级课题,成果课题获汕尾市第二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第三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有十多篇论文获奖并在省级市级刊物发表。出版教育教学专著2部,作品被中国图书馆收藏。李宇韬,深圳市龙华区松和小学数学教师,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字教材研究院学科专家、中央电化教育馆项目培训专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等。20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等杂志,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与索引;出版《自主研修:教师专业成长方略》《小学数学精准教学实施策略之内容解读与目标设定》等专著;主持多个广东省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市教育科研成果奖。周燕,江门市蓬江区里仁小学数学教师,蓬江区优秀教师、蓬江区名教师、蓬江区青年岗位能手,是广东省丁玉华名教师工作室学员;被聘为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研基地项目(江门)团队成员、蓬江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指导老师、蓬江区教师全国中小学(小学组)青教赛教学支撑团队成员、棠下镇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广东省第八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和广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说课评比一等奖;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参与多个课题研究,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区数学课堂教学比赛、说课比赛等均获一等奖。刘丽君,汕尾市陆河县螺溪镇螺溪小学教师,小学数学一级教师。先后被评为“陆河县教坛新秀”“陆河县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陆河县名师”。主持、参与多项省、市课题并结题;有多篇论文、案例获市级奖项,其中案例《“倍的认识”课堂实录与评析》获汕尾市一等奖并在《汕尾教育》发表。多次参加数学优质课比赛,执教的《鸡兔同笼》获县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观察物体》获县说课、优质课比赛二等奖,《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获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等。
南方教研大讲堂第51场:培育计算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专题研讨活动
314993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一、活动主题培育计算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专题研讨活动二、活动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具备计算思维、利用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来理解与解决复杂问题,已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计算思维能力已是全球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将深刻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科技竞争力和创新力培养。 计算思维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四个核心素养之一,是要求学生要形成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教师要面对从知识教育到思维教育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因此,正确认识计算思维、更新课程理念,变革教与学的方法,创设计算思维教育的生态环境,是开展思维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本次活动邀请了高校计算机学院教授、省市信息技术教研员、高中信息技术一线教师,从不同视角聚焦计算思维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课例展示、专家点评、教研沙龙、活动总结提升等环节,从理论、方法、策略、案例等方面帮助一线教师理清什么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培养的框架是怎样的,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有哪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如何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为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变革,真正提升学生数字化胜任力,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和教师的责任担当。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16日14:30-17:20四、活动地点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八楼学术报告厅五、指导单位广东省教育厅六、主办单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七、支持单位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地(珠海)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地(清远)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八、活动平台中国教研网、触电新闻、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教育研究、粤教研、广东教育传媒、广东教育Plus、中国移动和教育、粤教翔云九、活动议程十、防疫保障参加前7天无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低风险地区返回要完成三天两检,无相关密切接触史,无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参加人员健康码为绿码,提供48小时核酸阴性结果,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米距离,配合做好健康码和行程码的查验等防控工作。十一、专家与教师介绍陈卫东,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在高校从事计算机算法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长期致力于计算思维和算法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多次参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等模块教材的主编。研究领域:图论、算法与计算复杂性、社交网络中NP难度问题的快速算法。在国内权威期刊《计算机学报》和国际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朱光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高中信息技术教研员、信息技术科副主任、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编审。担任两套分别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2004年)、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2019年)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粤教版《信息技术》副主编、分册主编、核心作者。其中必修一《数据与计算》2021年获得国家教材委员会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担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专业学术研究论文。另有多部专著正式出版。主持和参与国家、省级课题多项,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3项。陈妤,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学生处主任、党委委员。广东省首批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广东省第三批名班主任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曾获“广东省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等荣誉称号。系普通高中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粤教版,2019)核心编者,并参与编写各类教育教学丛书,发表多篇论文。主持或参与多项各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曾多次受邀担任各级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以及其他各级各地班主任、骨干教师培训的主讲专家。魏小山,珠海市教育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员、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珠海市名师、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广东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珠海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在《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和获奖论文30余篇;以核心作者参编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2019年)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粤教版《信息技术 必修1:数据与计算》,该教材2021年获得国家教材委员会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参编该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活动册;主编广东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教材、教参;主编及参编著作6部;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广东省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次;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8项。黄灏,清远市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技术部副主任、高中信息技术教研员,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库成员,清远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库成员,广东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第二届清远市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曾参编广东省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7年级下册教材,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科创和STEM教育实验教材》。清远市中考网上管理系统(应用期为2004-2006年)项目开发负责人。樊秋平,珠海市斗门区和风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广东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华南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信息技术教研基地(珠海)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广东省教育“双融双创”智慧共享社区项目负责人,广东省STEM课题主持人。参编粤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参。钟丽萍,珠海市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信息技术教研基地(珠海)成员,珠海市优秀机器人教练,广东省航空协会优秀无人机指导老师,从教期间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论文共3篇,自主开发的软件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教材四册,中国STEM教育2019创新行动计划的课题《高中STEM课题开发与建设研究》组核心成员,珠海市教育研究“十三五”规划第四批(2019年度)课题主持人。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省、市奖项共计50余项。袁小琴,清远市第一中学信息技术老师,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信息技术教研基地(清远)成员。多年担任信息技术学科备课组长,学校优秀园丁。荣获2017年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高中组微课类二等奖,荣获2016广东省通用技术基本功微课设计制作比赛二等奖,多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并多人次获省级奖励。甘建城,珠海市第二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珠海市优秀创客教师、珠海市优秀机器人教练、2020-2023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团队成员、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信息技术教研基地(珠海)成员。从教以来辅导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等相关各类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近100次。胡欣,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信息技术教师。荣获珠海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珠海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科技劳动实践活动获得省赛获得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创意比赛、珠澳青少年科技大赛荣获市二等奖。在Human Neuroscience Production公开发表SCI论文1篇。
南方教研大讲堂第50场:因材施教,各美其美——广东省特殊教育教研基地“个别化教育”成果展示交流
248344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一、活动主题因材施教,各美其美——广东省特殊教育教研基地“个别化教育”成果展示交流二、活动简介特殊教育主要是面向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组织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制定并着力推进《“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特殊儿童由于障碍类别多、个体差异大,传统课程难以满足每个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因此,在《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等文件中都明确要求,在特殊教育中需要“制定并实施符合特殊儿童身心特性和需要的个别化教育”。广东省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从2007年起持续深入地进行个别化教育课程区域推进的探索,通过十五年的实践,构建了以“生本导向、调适取向”为价值观,以本土化、生成性的课程体系为中心,以多元、高效的课堂教学为主线,以教研师训课题研究思路为驱动的区域推进模式,打造出“课程主导”“课堂主线”和“课题驱动”的“羊城特课”品牌。实践成果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受推教育部义务教育与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本场活动聚焦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遵循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特殊教育学校及融合教育中落实个别化教育的路径、策略与方法。活动将通过真实的案例,研究和解决推进实施个别化教育过程中的难题,在传递理念、分享观点的同时,为各特殊教育学校和融合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全面贯彻个别化教育,助力特殊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三、活动内容(一)主题陈述《个别化教育的区域推进——以“羊城特课”为例》,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邱举标(二)说课与课例展示1.《今天我值日》(培智学校《生活适应》二年级),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 梁碧琦2.《天河公园》(培智学校《生活语文》六年级),广州市天河区启慧学校 苏倩欣3.《我会包艾糍》(培智学校《劳动技能》七年级),广州市白云区云翔学校 林嘉文(三)学校交流《以生为本 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理念下“羊城特课”的学校实践》,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 陈峰丽(四)教研沙龙(五)专家视角《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个别化教育》,北京师范大学 王雁四、活动时间2022年9月8日14:30—17:15五、活动地点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八楼学术报告厅六、指导单位广东省教育厅七、主办单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八、活动平台中国教研网、触电新闻、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教育Plus、广东教育研究、粤教研、广东教育传媒、中国移动和教育、粤教翔云九、活动议程十、疫情防控要求参加前7天无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低风险地区返回要完成三天两检,无相关密切接触史,无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参加人员健康码为绿码,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米距离,配合做好健康码和行程码的查验等防控工作。十一、专家简介王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小组成员等。已出版《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等专著、教材20余部。曾在 CSSCI、SSCI 统计源期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担任《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教育学报》等国内外期刊的专家审稿人。近五年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先后获得国家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明德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于素红,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特殊儿童课程与教学、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主要任教课程有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教学设计、特殊儿童有效教学研究、重度与多重障碍儿童教育等。著有《儿童语言障碍及矫正》《特殊教育教学设计》等著作,主持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上海市教育重点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 黄志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教育部基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广东省特殊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博士兼职导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家培养对象。邱举标,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德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我国培养的第一代特殊教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毕业,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专业保障的研训与实践,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多个学科课标研订和教材编写。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督学。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教材评审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特殊教育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厅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特殊儿童教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中国教师教育网聘任为特殊教育专业授课专家。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学术委员,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广州教育学会特殊教育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晖,广州市天河区启慧学校教导处主任。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先后获全国教育信息化大赛一等奖、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特殊教育组)总冠军等。陈峰丽,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副校长,特殊教育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主持或参与区级以上立项课题十多项,参与实践研究的广州市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严旭露,惠州市特殊学校教导处负责人、年级主任,特殊教育高级教师,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市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惠州市2022年高中、中职及市直学校教师全员培训辅导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惠州市首席教师、惠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惠州市优秀教师、惠州市“党员先锋模范岗标兵”。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8项,公开出版《启智教育流程表单汇编及使用手册》一书,多篇论文曾公开发表,多项教学成果分别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陈秋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荔湾小学特殊教育教师,多次荣获市、区课题、教学技能竞赛、教学案例评选一、二等奖。黎丽琼,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副校长,特殊教育高级教师,广东省特殊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小学特殊教育名教师培养对象,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师范)本科授课专家,广东省特殊教育教研基地核心成员,广州市培智类课标研讨小组常务副组长。参与编写《快乐的运动会——启智学校以生活为核心的主题教学案例集》等系列书籍;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参与实践研究的《羊城特课:广州市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梁碧琦,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一年级班主任,有多年特殊教育低年级一线从教经验,学校跟岗带教指导教师。工作以来积极参与低年部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工作,执教课例多次获校优秀课例,疫情期间班级所推送教学资源获校优质资源奖励,主持级组教学研讨活动和承担跟岗带教任务获得好评。以生为本、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林嘉文,广州市白云区云翔学校教师,高年级级长,白云区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广东省特殊教育优秀教师,参与省特教专项课题《“三教联动”视角下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参与2项市级课题并结题,所写教学成果、教学设计、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获奖。刘全全,广州市黄埔区知明学校教师,广东省特殊教育学科教研基地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硕士。曾获广州市特殊学生个案研究成果一等奖,参与广东省特殊教育专项课题、课程教材研究所“校家社协同创新育人项目”。苏倩欣,广州市天河区启慧学校教师,曾获广州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特殊教育组一等奖、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特殊教育组课例二等奖、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个别化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多节课例获评为省、市级优课。吴小文,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员,硕士。广东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教育学会理事,广州教育学会特殊教育教研会理事。先后主持或参与省市区科研项目近10项,公开发表文章8篇,开展专题讲座近20场。何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员,特殊教育高级教师。广东省特殊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特殊教育名教师培养对象,特殊教育义务教育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编写组成员。主持或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研究。
南方教研大讲堂第49场:优化劳动项目教学,发展学生劳动素养——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教学成果展示交流
211464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一、活动主题优化劳动项目教学 发展学生劳动素养——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教学成果展示交流二、活动目标《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劳动项目为载体”“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实践性特征,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基于此,如何开展和优化劳动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是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师的重要课题。其中包括应持何种立场,有哪些关键内容,其基本要求是什么,项目实施中如何有机融合劳动教育五大关键环节,如何定位学生和教师各自的角色与职责,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等具体问题。本场“南方教研大讲堂”围绕“优化劳动项目教学 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主题展开研讨,以进一步明晰劳动教育政策要求、探讨劳动项目教学基本规律,展示广东省基础教育劳动教育学科教研基地教学研究成果,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三、活动内容(一)课例展示1.《“油菜种植”劳动项目》教学案例展示(深圳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 谢颖);2.《巧编四角篮》小学劳动课堂教学展示(中山市东区竹苑小学 汤妮);(二)教研沙龙(三)专家视点《劳动项目的设计与实践》——管光海(博士、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劳动教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四、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2年9月2日14:30—17:00;活动地点: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八楼学术报告厅(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五、指导单位广东省教育厅六、主办单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七、教研基地单位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清远市教育研究院八、活动平台中国教研网、触电新闻、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教育研究、粤教研、广东教育传媒、广东教育Plus、中国移动和教育、粤教翔云九、活动议程十、防疫保障参加前7天无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低风险地区返回要完成三天两检,无相关密切接触史,无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参加人员健康码为绿码,提供48小时核酸阴性结果,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米距离,配合做好健康码和行程码的查验等防控工作。十一、专家简介管光海,教育博士,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劳动教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技术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秀军,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贝迩高校课程创新基地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自然学习与科学实践教育协同创新工作室主持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组核心成员,近几年一直从事劳动教育与跨学科学习研究,多次担任广东省劳动教育成果奖项评委、广州市劳动教育项目评审专家、广州市教育局劳动教育培训授课专家,在华南师范大学主讲课程《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法》。 邹立波,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特级教师,副教授,广州实验教育集团理事会秘书长,广东省基础教育劳动学科教研基地主持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专家库成员,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委会副理事长,广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教研会理事长。《广州市中小学科技实践教材》《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材》主编。韩青,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高级教师,深圳市年度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教育部劳动教育学业质量标准测试组专家,广东省劳动学科教研基地主持人,广东省规划课题决策咨询课题主持人,广东省德育学会首届理事,先后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共同持有),国家、省、市教学大赛一等奖等,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课例作者、8本义务教育教材编写核心成员。冯玉生,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学特部部长,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及劳动实践教研员,广东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广东教育学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中山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学。主持编写两套教材,2006年编写广东科技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中山专版),担任主编;2021年编写广东教育出版社《劳动》教材(中山专版),担任主编。汤妮,中山市东区竹苑小学劳动教师,班主任,中山市教研先进教师,中山市东区优秀教师,多次荣获市、区级教学大赛、论文评选一等奖。谢颖,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小学科学教师,202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现任第三实验学校小学科学备课组长,参与设计、开发劳动校本课程,参与完成广东省2019 年度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课题《STEAM 教育理念下学科融合社团教学的实践研究》等多项省、区级课题。梁惠燕,副研究员,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高中通用技术、生涯规划教研员,国家教材《技术与职业探索》主编,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N个问题》主编。胡军苟,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主持多项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编广东省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小学信息技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等教材。
南方教研大讲堂第48场:幼儿园”返本“课程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363562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一、活动主题幼儿园“返本”课程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二、主题简介针对幼儿园课程不同程度偏离儿童生活、“以教定学”及儿童学习机会和资源不均等问题,深圳市教育幼儿园经16年实践,打破传统幼儿园教育模式的“壁垒”,构建了活动性、综合性的幼儿园“返本”课程模式,荣获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课程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坚持回归儿童本质的“返本”教育理念,以培养“平衡、智性、本真、喜乐”儿童为课程目标,以多样性、支持性、共享性学习环境建设为指导,覆盖幼儿园全部生活,从本质上实现了以儿童为本的多样化和自主性学习。课程跨越领域、年龄、教室、教师、家园、虚实等界限,关注儿童核心经验,激发儿童内在潜能和创造力,创建“中心制、混龄制、走班制”组织方式,构建个性化、自主性、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透过对话式教学,支持儿童可持续的深度学习与共同思考,全体教师之间、家园之间跨越时间、空间沟通与合作,成为全员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课程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幼儿学习进行追踪评价,构建了课程可操作性、广泛推广运用的技术平台,为儿童营造了未来生活的形态和样式,促进幼儿学习品质显著提升及核心素养全面持续发展,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典范。本次活动以“幼儿园‘返本’课程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为主题,由学前教育学者、教研员、名园长、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团队,通过主题报告、案例分享、教研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深度研讨,全面剖析,分享经验,传递理念,以期推动全省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再上新台阶,助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活动时间7月22日14:30-17:30四、活动地点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八楼学术报告厅五、指导单位广东省教育厅六、主办单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七、活动平台中国教研网、触电新闻、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教育Plus、广东教育研究、粤教研、广东教育传媒、中国移动和教育、粤教翔云八、活动议程九、疫情防控要求(一)须明确14天内无前往过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二)要接受体温检测和粤(穗)康码检查,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三)要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措施。按规定做好手部卫生措施。(四)参与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立即报告会场负责人,并及时按规定到定点医院就医。十、专家简介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教育部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保教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主要从事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管理和政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学前教育学》《学前课程价值论》《多学科的学前课程透析》《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教育观新论》《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儿童幸福与学前课程》《生活与幼儿教育》《德性与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学前教育管理》《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语言与社会教育》等。研究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王翔,深圳市教育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王翔名园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学前教育专委会学术委员。深圳市十佳校长,苗圃工程名园长,深圳市地方级高层次领军人才,深圳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深圳市政协委员。创建了幼儿园学习中心混龄走班模式,主持的幼儿园“返本课程”成果荣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广东省特色课程建设方案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主持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幼儿园科学保教示范项目《返本理念下的“学习中心”课程研究》等多项课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大数据下幼儿走班学习评价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获优秀课题奖。出版《探索心智的教育》《小不点,大发现》《幼儿园返本课程》等课程著作。胡振军,深圳市教育幼儿园深云分部教学负责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学前教育组冠军,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团员、深圳市优秀教师、首届深圳五四青年奖章、深圳市苗圃工程名教师、深圳市胡振军学前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等。参与出版课程专著《幼儿园返本课程》,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独立主持的区级课题《促进家园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获优秀课题,参与实践研究的幼儿园返本课程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陈菲菲,深圳市教育幼儿园教学副园长、硕士研究生,深圳市苗圃工程骨干园长、市优秀教师,深圳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罗湖区幼儿园兼职督学。参与出版课程专著《幼儿园返本课程》,参与研究的幼儿园返本课程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参与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幼儿园科学保教示范项目《返本理念下的“学习中心”课程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主持区级课题《促进师幼对话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研究》获优秀课题。发表《学习中心走班制:开启孩子的VIP课堂》《返本课程理念下混龄班级细节管理》等多篇论文,具有丰富的课程研究和实践能力,曾在全国音乐教育大会现场展示优秀课例。卢晓霞,深圳市教育幼儿园教研员,深圳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苗圃工程骨干教师、市名园长工作室成员。参与省、市、区级多个课题研究并主持课题《混龄幼儿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及其策略研究》,参与出版课程专著《幼儿园返本课程》,参与研究的幼儿园返本课程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制作的《童心与艺术》教育DV作品获全国二等奖,撰写论文《混龄幼儿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方式研究》获得省级三等奖。刘锦钰,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深圳市教育幼儿园教研员,广东省校本研修项目示范校学科指导专家,深圳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曾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研修室进行跟岗实习,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研究经验。目前负责园内教学研究、教师培养等工作内容,主要参与“广东省新课程示范保教项目——返本理念下的学习中心课程研究”“广东省校本研修示范项目——实践-反思取向校本研修模式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曾参与“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基于亚太四国的实证研究”“广东省幼儿园教师省级培训项目成效及策略研究”“甘肃省RECE农村学前教育评估试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级项目。张如楠,深圳市教育幼儿园教研员,深圳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深圳市优秀班主任、市名园长工作室成员。参与出版课程专著《幼儿园返本课程》,参与实践研究的幼儿园返本课程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参与拍摄的教育DV作品获全国二等奖。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多次承担教学观摩活动并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周燕,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项目专家库成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广州教育学会幼儿教育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项目”管理专家组组长。领衔研制了《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广州市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2017-2020年)》等学前教育政策文件。曾获“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大学教学名师”等称号。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课程·教材·教法》《学前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主持国家、省部级、厅局级课题10余项。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费广洪,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士、硕士,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专委会委员、广东教育督导学会学前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在《心理学报》《课程教材教法》《学前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九十余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译著十多部。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参与研发《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刘霞,教育学研究员,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育规划与政策研究所教育战略研究室主任。专职从事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教育评价、学前教育政策与规划等研究。主持各级研究项目10余项,核心参与多项教育部及广东省、广州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政府重大调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理念与方法》(浙江教育出版社);任《广州教育蓝皮书·广州教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执行主编;在《中国教育报》《学前教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周玮,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学前教育教研员,高级讲师。广东省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讲师团成员,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首届特聘研究员,多届广东省、广州市学前教育评估员,广州教育学会幼儿教育教学研究专委会常务理事。先后发表《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现状及思考》《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调查报告》《区域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初探》等多篇论文。王陈,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广州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社会教育。广州市教育局系统优秀党员、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新课程”保教示范工程专家工作组副组长,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职教名师”,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双精准”专业建设主要参与人。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负责广州市幼儿园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全市园长教师专业发展调研、市级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各区教师发展中心业务指导等。撰写《广东省学前教育改革评估调研报告》等多篇调查报告,被上级部门采纳。蔡晓冰,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二院院长,幼儿园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幼儿园名园长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教育装备协会副会长,广东教育督导学会学前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学前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从事幼教工作28年,致力于学前教育探索与实践,共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出版《以美育人,向阳而生》等多本书籍。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多家大专院校外聘教师。多次参加教育部、广东省国培计划的教师培训。程亚兵,广东教育出版社幼教集团总园长,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参与“建构性玩具对幼儿心理发展促进的研究”“积木构建活动对幼儿思维发展的影响”等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多项,公开发表论文多篇。所在幼儿园的园本探究课程在广东影视频道《小朋友的大朋友》节目专题播出;应邀指导多地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及课题研究。张欣欣,中山市机关第三幼儿园教师,曾获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学前教育组一等奖、中山市第三届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大赛一等奖、中山市第三届实践《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优秀活动案例一等奖。工作以来,植根一线教育工作,坚持以“发现孩子无限可能”为出发点,用爱与专业拥抱孩子,与孩子们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努力成为一名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专业型教师。 姚轶洁,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广东省骨干教师,全国思想政治优秀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团校“客聘教授”,广东省少工委委员。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10余项。参编教材3部,参与编著《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解析》《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研究——历史沿革、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新儒家思潮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学习数据的适应性教学模式研究与案例》等多部著作。获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杨慧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长期从事学前教育理论、政策研究。发表论文1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导读》全文转载1篇,撰写学前教育研究报告6篇。参与和主持省市级课题研究11项,1项政策研究成果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参与编著书籍3套。李英,本场活动总策划,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教研员。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就读。曾在本科院校执教,自2002年以来就职于广东省教育厅。主要社会职务: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主要学术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若干,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若干;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多个;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与人合作);任多部著作副主编和编委。撰写调查报告多篇,收录于《广东教育蓝皮书》,或被上级部门采用。
南方教研大讲堂第47场: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244320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一、活动主题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二、活动简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目前,部分学校尚未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已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育人育心的深度和温度不够,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亟待提升。本次大讲堂活动以高中生命教育、挫折教育主题活动课研讨为切入点,旨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设计与实施策略,提升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积极预防、正面引导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三、活动时间7月15日14:30—17:10四、活动地点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八楼学术报告厅五、指导单位广东省教育厅六、主办单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七、活动平台中国教研网、触电新闻、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教育Plus、广东教育研究、粤教研、广东教育传媒、中国移动和教育、粤教翔云八、活动议程九、防疫保障根据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要求,参加人员均需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确保活动前14天内没有到过中高风险地区,没有相关接触史。14天内有省外行程,还需出示48小时核酸阴性结果。全过程佩戴口罩并保持1米以上距离就座。十、专家简介刘学兰,心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本科高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家。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秋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教研员,研究员,深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深圳市心理名师,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心理学会副会长,深圳市社会心理服务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心理健康教研基地主持人,广东省百千万名师工程导师,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梁剑玲,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教研员,中学心理正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广东省名教师、中山市名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主持人。梁惠燕,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教研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中通用技术、劳动教育、生涯规划等课程与教学研究,高中通用技术国家教材《技术与职业探索》及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N个问题》主编。李之宁,德育高级教师,教育博士(EdD),全球职业规划师。华南师大附中科研与教师发展处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导师。全国心理名师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教育部课题“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专家助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新一批“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家”培养对象。参与筹建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学生发展指导专委会并担任秘书长。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陈晓新,中山市华侨中学心理教师,心理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市心育中心教研组组长,市心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成员,中山市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曾获广东省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获中山市骨干教师,中山市优秀教师等荣誉;自工作以来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教学成果曾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山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许禧娜,广东汕头华侨中学专职心理教师,高中心理健康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汕头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曾获首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南方教研大讲堂第46场:落实物理课程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98205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一、活动主题落实物理课程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二、活动简介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物理学引领着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实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就是要落实课程的理念和实现课程的目标。课程理念有五条,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落实的有两条: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是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本次活动重点关注这两条理念的落实,以促进物理课程五条理念的全面落实,实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次活动通过案例分享、专家视点、教研沙龙等形式,探索落实物理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以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方法措施。三、活动时间7月8日14:30-17:10四、活动地点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八楼学术报告厅五、指导单位广东省教育厅六、主办单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七、活动平台中国教研网、触电新闻、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教育Plus、粤教研、广东教育传媒、中国移动和教育、粤教翔云八、活动议程九、疫情防控要求(一)须明确14天内无前往过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二)要接受体温检测和粤(穗)康码检查,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三)要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措施。按规定做好手部卫生措施。(四)参与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立即报告会场负责人,并及时按规定到定点医院就医。十、专家和嘉宾简介张军朋,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省级一流在线课程“中学物理教学设计”,2010年至2018年连续三届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国培计划”入库专家(物理),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物理科组长,广东省“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理论导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粤教版教材研制组核心成员,主编2003年版必修2和2017年版必修1教材。主编系列教师教育用书《高中物理实验设计》《高中物理微型实验》《高中物理趣味实验》,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物理微格教学教程》《中学物理科学探究学习评价与案例》《物理教学与学业评价》《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研究课题,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物理教师》《物理教学》等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乐洪勇,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物理学科秘书、二级调研员,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曾任教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第一中学、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担任过广东省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物理教研员,2004年任职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在高中物理教学研究、普通高考命题研究和管理领域近40年深耕,主要从事过物理教学、物理教研、物理高考命题研究、高考命题及管理工作,积累了丰硕的物理教学、教研和命题测评经验。在《中国考试》《考试研究》《中国教育报》《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学物理》《物理教学探讨》等报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和参与教育部、省、市多项教育课题研究。多年来围绕增加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探究性,突出试题立德树人育人导向方面开展实践探索。 李文郁,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初中物理教研员,研究生学历,教育学硕士,正高职称,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和中学物理、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研究与指导工作。兼任广东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近年主持研究并结题的课题主要有: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学理科实验考试评价研究”“建设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研究”,委厅机关业务研究项目“提升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近年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学理科实验考试评价研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建设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研究》。符东生,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物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特约教研员,广东教育学会理事,广东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理科类名教师培养对象培养项目导师组物理学科专家。从2012年起至今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初中物理讲师团专家组成员,2019年授予“优秀培训专家”。主持省、市级多项研究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级的课题研究。在《中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通报》等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陈小平,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物理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首批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物理学科教研基地负责人,省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实践导师,岭南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湛江市名教师工作室顾问,湛江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团队成员,湛江市督学,广东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湛江市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致力于中学物理教材教法、高考备考、实验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研究,是原粤教版高中物理国家教材的编者,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30多篇,出版著作5部,主编出版教学用书10多种,主持和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13项,主持的教科研成果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2项,曾获“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物理教研员”等荣誉称号。陈锦威,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物理教师、一级教师。曾获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小学物理实验创新展评活动一等奖、第一届全省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广州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南沙区“明珠湾杯”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广州市名班主任、广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曾参与省级课题《关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参与《阳光学业评价》物理九年级下册编写工作;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所进行的微课资源征集与数字出版活动资源包制作成员、参与2013年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部组织的基础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微课”资源共建项目,完成初中物理学科部分微课资源的开发。龚良雄,湛江一中培才学校物理教师、一级教师。荣获第三届湛江市中小学青年教师能力大赛(初中物理学科)决赛一等奖第一名,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能力大赛(初中物理)决赛一等奖第一名。湛江一中培才学校“优秀教师”“十佳班主任”,荣获湛江市寸金教育集团“立德树人”奖、“突出贡献”奖。发表论文《初中物理科普剧的开发研究》《自制学具的分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对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作用》《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小组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参与课题“基于中考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究”研究。
【海珠科技传播之声】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安眠药
3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海珠科技传播之声】科学小达人教你做洗笔神器!虹吸原理原来这么酷!
0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海珠科技传播之声】科技之光照亮我们的世界
0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海珠科技传播之声】科技之光照亮城市未来
0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海珠科技传播之声】科技引领未来,感受中国的创新变化
0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海珠科技传播之声】科技创新赋能千行百业,点亮未来新生活
0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海珠科技传播之声】科技创新创业,致敬勇敢追梦人
0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海珠科技传播之声】颈椎病防治全攻略:有效保养让脊柱更健康
0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海珠科技传播之声】缓解膝关节疼痛,从今天开始!专家教你简单有效的康复动作
0 免费课程
共1课时
广东德暄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网备案号:44010402002774
ICP备案号:粤ICP备17057126号